政府統計處的主要發展(1967 - 2022)

Image1
1967年
政府統計處成立初期:見證香港經濟起飛(1967-1979年)
Image2
1971年
政府統計處成立初期:見證香港經濟起飛(1967-1979年)
en Image3
1973年
政府統計處成立初期:見證香港經濟起飛(1967-1979年)
Image4
1974年
政府統計處成立初期:見證香港經濟起飛(1967-1979年)
Image5
1974年
政府統計處成立初期:見證香港經濟起飛(1967-1979年)
Image6
1975年
政府統計處成立初期:見證香港經濟起飛(1967-1979年)
Image7
1980年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Image7-2
1980年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Image8
1981年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Image9
1981年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Image10
1984年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Image11
1988年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Image12
1990年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Image13
1993年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Image14
2000年
提供優質統計以迎接全球化經濟(2000-2010年)
Image14-2
2000年
提供優質統計以迎接全球化經濟(2000-2010年)
Image15
2002年
提供優質統計以迎接全球化經濟(2000-2010年)
Image16
2006年
提供優質統計以迎接全球化經濟(2000-2010年)
Image17
2009年
統計數據有助促進社會共融(2011-2022年)
Image18
2013年
統計數據有助促進社會共融(2011-2022年)
Image19
2016年
統計數據有助促進社會共融(2011-2022年)
Image20
2019年
統計數據有助促進社會共融(2011-2022年)
Image21
2021年
統計數據有助促進社會共融(2011-2022年)
right arrow
left arrow
政府統計處成立初期:見證香港經濟起飛(1967-1979年)

政府統計處(統計處)於1967年12月成立,見證着香港經濟起飛。統計處在成立初期的工作,為日後發展奠下穩固的基礎。很多重要的統計系統,涵蓋本地生產總值、消費物價指數、貿易統計、人口統計和勞工統計,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

Image1

1967

1967年統計處成立之初,對外貿易是當時香港經濟重要的一環。因此當年統計處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編製對外貿易統計數字。

1967 img1
檢查貿易報關單,確保數據完整準確。
1967 img2
統計處早年出版的貿易統計報告,見證本港對外貿易的增長。
Image2

1971

1971年,統計處首次進行人口普查(當年稱為「戶口統計」)。這次人口普查較統計處成立前的人口普查深入和全面,亦首次採用了電腦處理普查結果。

1971 img1
1960及70年代,戰後嬰兒潮及內地人口流入香港,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勞動力。
1971 img2
「1971年戶口統計」的海報。
1971 img3
港督戴麟趾爵士(中)在統計處處長陶健(右二)陪同下視察「1971年戶口統計」的籌備工作。
1971 img4
統計員在「1971年戶口統計」期間訪問住戶。
1971 img5
統計員在「1971年戶口統計」期間訪問居於鄉郊的住戶。
1971 img6
在油麻地避風塘進行「1971年水上戶口統計」。
1971 img7
檢查人口普查的統計報表。
1971 img8
1971年的人口密度圖。當年人口集中在香港島及九龍,新界的人口則比較稀少。
1971 img9
統計處以「1971年戶口統計」的數據為基準,發布涵蓋1971至1991年的香港人口推算數字。
en Image3

1973

1973年,統計處發布首套本地生產總值統計數字,作為分析整體經濟情況最重要的指標。

en 1973 img1
統計處發布的首份「本地生產總值統計」報告。
1973 img2
統計處的國民收入統計科,負責編製本地生產總值的統計數字。
Image4

1974

1960及70年代,香港工業發展迅速,帶動經濟起飛。統計處於1971年進行製造業普查,並於1974年進行首次「工業生產按年統計調查」,隨後亦開展其他主要行業的統計調查。

1974 img1
1960及70年代,香港工業發展蓬勃。
1974 img2
1960及70年代,香港經濟以製造業為主。因此,製造業是統計處首個經濟統計調查涵蓋的行業。
1974 img3
1974/75年度「紡織及製衣業統計調查」報告。1970年代,香港製造業以紡織及製衣業最為發達。
Image5

1974

1974年,統計處建立新的消費物價指數系列,同年亦進行了一次「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以更新消費物價指數的開支權數。當香港在1970年代後期進入高通脹時期,統計處已能全面及準確地量度物價變化。

1974 img4
1974年,統計處處長魏德烈(左)公布新的消費物價指數系列。
1974 img5
1974年的消費物價指數報告,顯示當年的食品價格。例如,當年購買一斤上等牛肉只需大約10元。
1974 img6
外勤統計人員在街市搜集貨品價格的資料,以供編製消費物價指數之用。
Image6

1975

統計處於1975年首度進行「勞動人口統計調查」,提供有關就業及失業人口的重要統計數字。

1975 img2
統計處編製的勞工統計數字是反映勞工市場狀況的重要指標。
追蹤香港經濟轉型的步伐 (1980-2000年)

隨着內地改革開放,香港由製造業樞紐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統計處與時並進,開發新統計產品以反映經濟結構變化。此外,市民大眾對及時的統計數字需求甚殷,統計處亦因而致力發展更齊備的統計指標,尤其是短期指標,以追蹤社會經濟環境的迅速轉變。

Image7

1980

隨着經濟多元發展,統計處在1980年代陸續開展不同行業的按年經濟統計調查。

1980 img1
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的進出口貿易業日益重要。早於1978年,統計處已首次進行「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食肆及酒店按年統計調查」。
1980 img2
1980年,統計處首次進行「屋宇建築、建造及地產業按年統計調查」。
1980 img3
1981年,統計處首次進行「倉庫、通訊、財務、保險及商用服務業按年統計調查」。
1980 img4
地下鐵路於1979年通車,為本港交通史寫下重要一頁。1982年,統計處亦開展了「運輸及有關服務按年統計調查」。
Image7-2

1980

1980年,統計處建立新的「僱傭、空缺及薪金總額按季統計調查」系列,以助了解不同行業的勞工市場情況。

1980 img5
經濟迅速發展,市場對人力需求殷切。
Image8

1981

1981年,統計處的「勞動人口統計調查」演變為「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持續編製就業及失業統計數字。時至今日,每月發布的失業率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統計數字之一。

1981 img1
「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提供有關就業情況的統計數字。
1981 img2
「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首份報告。
1981 img3
「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建立初期所使用的可編程計算機。統計處在1986年開始裝置微型電腦,大幅提高編製統計數字的效率。
Image9

1981

統計處於1981年開始按月編製零售業銷貨額統計數字,作為本港短期經濟指標。零售業銷貨額統計數字往往能及時反映經濟周期的變化,因此廣受公眾注意。

1981 img4
零售業的表現與經濟狀況息息相關。
1981 img5
「零售業銷貨額按月統計調查」的首份報告。
1981 img6
飲食業的按季表現亦是短期經濟狀況的指標。統計處於1983年開始進行「食肆的收入及購貨額按季統計調查」,以衡量飲食業的表現。
Image10

1984

隨着各主要行業的按年經濟統計調查漸趨完備,統計處於1984年發布首套按經濟活動劃分的本地生產總值統計數字,以量度各主要行業對本地經濟的貢獻。

1984 img1
從1980年代起,服務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不斷上升。
Image11

1988

在1980年代,隨着內地實施改革開放,香港不少製造業公司將生產程序遷移至內地,從事外發加工貿易。統計處於1988年起搜集涉及外發內地加工貿易的數據,所編製的統計數字顯示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

1988 img1
統計處自1988年開始編製涉及外發內地加工貿易的統計數字,以評估外發加工活動對香港與內地貿易的經濟影響。
Image12

1990

隨着本港對外貿易蓬勃發展,統計處多年來不斷引進新科技以提升貿易統計系統,提高工作效率及處理大量貿易報關單的能力。

1990 img1
於1980年代,統計處職員利用電腦印發通知信予未報關人士。
1990 img2
1990年代,統計處每月須處理超過100萬份貿易報關單。
1990 img3
於1990年代利用縮微膠卷方式儲存貿易報關單,以節省空間。
1990 img4
統計處自1994年起,設立「貿易事宜客戶聯絡小組」,聽取客戶對部門服務的意見。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界別,包括貿易統計數據的用戶和使用統計處進出口報關單或貨物艙單遞交服務的機構。
1990 img5
於1997年推出電子資料聯通服務,以簡化遞交進出口貿易報關單的程序。
Image13

1993

有見服務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統計處於1993年開始進行「服務行業按季統計調查」,以分析不同服務行業的最新業務表現。

1993 img1
除了反映服務業的短期業務表現外,「服務行業按季統計調查」亦提供及時的數據以編製按季本地生產總值。
提供優質統計以迎接全球化經濟(2000-2010年)

踏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不斷加速,國際間貨物、服務及資本的流動日益頻繁。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及國際金融中心,需利用更充裕的官方統計數字來量度全球化的進程,以及分析其所帶來的經濟影響。為此,統計處開展了一系列新的統計數字,評估本港的國際服務貿易以及跨境投資的情況。

Image14

2000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香港的對外貿易,特別是與內地的貿易更為蓬勃。統計處加強與內地機關的合作及協助政府提供電子貿易文件遞交服務,有助編製及時和高質素的貿易統計數字。

2000 img1
2000年,統計處處長何永煊(左)與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盛光祖簽署合作方案,加強雙方在貿易統計技術上的交流。
2000 img2
政府於2006年全面推出空運、海運、河運及鐵路運輸的電子貨物艙單遞交服務,其後於2010年為道路運輸貨物清關推出「道路貨物資料系統」,以利便跨境道路貨流。
Image14-2

2000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資金進出規模相當龐大。統計處在2000年開始發布國際收支平衡統計數字,記錄香港與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易,涵蓋貨物及服務貿易、投資和收入。

2000 img3
統計處按季發布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投資頭寸和對外債務統計數字,提供客觀的基礎,有助衡量金融系統的穩健性,以及制定政策。
Image15

2002

隨着內地基建,特別是港口及運輸設施的迅速發展,香港的貿易公司進一步改變其經營模式,從傳統的入口再轉口模式,改為從事離岸貿易。統計處因此在2002年開始編製離岸貿易統計數字。此外,本港不少公司亦為境外客戶提供運輸、旅遊、保險及金融等服務。為配合服務市場國際化的趨勢,統計處自2002年起亦開始編製服務貿易統計數字。

2002 img1
服務貿易統計數字可反映貨物及服務市場國際化為香港帶來的機遇。
2002 img2
貨品及服務貿易在全球化下經歷巨大變化。統計處職員向商界人士介紹最新的貨品及服務貿易統計數字。
Image16

2006

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不少跨國企業在港設立分支機構並經營貨物及服務銷售。統計處在2006年首次編製境外分支機構統計數字,有助更深入了解香港經濟體系的全球化程度。

2006 img1
香港經濟體系高度開放,在港營商的境外分支機構為數不少。
統計數據有助促進社會共融(2011-2022年)

全賴過去幾代人的努力,香港已發展成一個先進的經濟體。與此同時,各界對社會議題的討論日益增加,以期讓不同階層的市民分享經濟成果。統計處提供更切合需要的統計數據及客觀的分析,支援社會各界以數據為依歸進行討論,凝聚共識。政府在制訂一些重要的勞工、福利及房屋政策過程中,亦已審視統計處的數據。舉例而言,統計數據經常用於法定最低工資、貧窮和不適切居所的相關研究。

Image17

2009

統計處在2009年開始進行「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以支援本港有關制訂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研究。經參考統計處的相關數據後,政府在2011年訂立法定最低工資。時至今日,政府每次檢討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時,均參考「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的結果。

2009 img1
統計處開展「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協助政府在2011年實施法定最低工資。統計調查結果至今一直用於多項與勞工成本有關的影響分析。
Image18

2013

自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首次公布官方貧窮線,統計處提供專業支援,以協助委員會每年更新貧窮線、貧窮人口和貧窮率。這些數字廣受社會大眾關注。

2013 img1
按年發表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提供詳細的統計數字和分析,有助客觀審視政府扶貧政策的成效。
2013 img2
統計處副處長陳萃如(右一)出席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左二)主持的記者會,分析香港的貧窮情況。
Image19

2016

近年分間樓宇單位(俗稱「劏房」)數目增加,社會大眾亦日益關注本港的分間樓宇單位數目及住戶的居住情況。有見及此,統計處在「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及「2021年人口普查」搜集有關分間樓宇單位的數據。

2016 img1
「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關於「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的主題性報告。
2016 img2
統計處職員為社福機構講解分間樓宇單位統計的用途。
Image20

2019

統計處在2019至2020年進行了一項有關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全港性統計調查,以反映他們的生活情況及照顧需要。

2019 img1
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統計調查,有助政府及非政府機構檢討康復、醫療及福利服務。
Image21

2021

統計處在籌備「2021年人口普查」時積極照顧不同人士的需要。例如,在數據搜集期間加強對不同種族人士的支援服務,新增「需要照顧的長者」數據項目,以及計劃新增有關「兒童」的主題性報告。

2021 img1
統計處邀請不同種族的社群領袖拍攝短片,宣傳「2021年人口普查」。圖中為香港大伊瑪目Muhammad Arshad先生以烏爾都語介紹人口普查。
2021 img2
「2021年人口普查」團隊中,有不同種族的統計員提供多種語言的傳譯服務,務求準確搜集不同種族人士的數據。
2021 img3
經廣泛諮詢數據使用者的意見後,統計處在「2021年人口普查」新增「需要照顧的長者」數據項目。
2021 img4
統計處在「2021年人口普查」新增有關「兒童」的主題性報告,以支援兒童事務委員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