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樣統計調查簡介

抽樣統計調查是一種搜集數據的方法,被廣泛用作搜集所需資料,應用於公共政策的制定、商業決策及社會研究。然而,進行一項科學化抽樣統計調查並不簡單。從籌備、執行的階段以至數據處理和分析,均須運用足夠的專業知識,才可確保抽樣統計調查結果的可靠性。

這份單張扼要地介紹以下進行抽樣統計調查的主要步驟:

  1. 整體規劃
  2. 設計樣本和抽選樣本
  3. 設計問卷
  4. 搜集原始數據
  5. 編製和分析統計數字及發布統計調查結果

(A) 整體規劃

  1. 應清楚訂定統計調查的目的。
  2.  進行統計調查往往須參考專業人士的意見,因此宜盡早諮詢專業統計師,以確保統計調查各步驟得以妥善安排。否則,若一旦在完成統計調查後才發現結果無效,通常極難予以矯正。
  3. 應清楚界定統計調查的「總體」,亦即其涵蓋的所有研究對象。
  4. 要確定統計調查的受訪者能夠提供所需資料。
  5. 在決定進行統計調查前,應先確定是否具備足夠的資源,例如人力、時間及財力等。

(B) 設計樣本和抽選樣本

  1. 盡可能採用概率抽樣法,這樣才可根據從樣本所得的結果,對總體作出合乎科學原則的有效推論。避免使用非概率抽樣方法,例如「偶遇式」抽樣法,因為這些方法是不科學化的,通常會引致統計調查結果存有偏差。
  2. 概率抽樣有不同的方法。在抽選樣本時,不是一定須要採用每個受訪者都有均等抽選概率的樣本設計。重要的是,必須知道個別受訪者的抽選概率。當採用不等抽選概率的抽樣方法時,應使用適當的加權方法,以免就總體作出的估計存有偏差。
  3. 必須取得一個良好的抽樣框,從中抽選抽樣單位。
  4. 如果抽樣單位為住戶,而訪問單位為住戶成員,須採用適當方法從住戶中抽選目標成員進行訪問。
  5. 樣本的規模與總體的特徵、所用的抽樣方法及統計結果須達到的精確程度有關。可用統計學上已確立的方法計算。
  6. 抽樣單位一經選定,便不能更換。這是概率抽樣方法的要求之一。

(C) 設計問卷

  1. 問卷中的問題應切合統計調查的目的、次序編排合理、措詞適當和用字精確。若問題涉及受訪者意見的話,應特別小心處理,以避免問題帶有引導受訪者取向或偏重某一回應的成分。
  2.  有些受訪者可能對問題無法作答或確實沒有意見,因此有必要在答案欄中設有「不知道」及「無意見」等選項,以供受訪者選擇。
  3. 問卷不應太長。
  4. 問卷定稿前,應以一部分可能受訪人士為對象進行測試,以確保其有效性。

(D) 搜集原始數據

  1. 搜集原始數據的方法包括面談訪問、電話訪問、網上問卷和郵寄自填問卷等。採納的方法應就受訪者願意合作的程度、所研究課題的複雜性和其他有關因素而仔細決定。很多時候這些方法可以混合使用。
  2.  應小心籌劃有關外勤工作的各項安排,如適當分配訪問員工作量和提供足夠交通工具等,以保證運作順利和達到高效率。在正式訪問前,應先徹底測試外勤工作的程序。
  3. 在訪問員開始工作前,應就統計調查中所用概念和詞彙的定義向他/她們給予適當的訓練,並細心向他/她們解釋工作程序。
  4. 訪問員應確定受訪者明白所問的問題。如有需要,可予追問或再加解說,但不宜過度,以避免影響受訪者的作答內容。
  5. 應盡可能達致高回應率,即盡量減少接觸不到及拒絕作答個案,因回應率低的統計調查結果可能存有嚴重偏差,容易造成誤導。充分宣傳有關統計調查、適當介紹主辦機構、明確證實訪問員的身分及事先通知受訪者等安排,對此均有幫助。此外,亦應重訪未能接觸的受訪者和盡量說服拒絕作答的受訪者合作。
  6.  若缺答率高至不能忽視的程度,應擬訂有助於闡釋統計調查結果的辦法(例如取得拒答人士一些可從觀察得到的特徵)。
  7. 應適當地控制統計調查的進度及密切督導訪問員。如有可能,應向部分受訪者覆核已完成問卷的內容。
  8. 對受訪者的個人身分及所提供的資料須予保密,而統計調查結果應只以總體統計數字的形式發表。這項保證可使受訪者安心提供所需數據。應強調「統計調查」是一項統計工作,而不是對個體作出「調查」。

(E) 編製和分析統計數字及發布統計調查結果

  1. 編製統計數字前,須小心徹底核對所搜集得的原始數據。
  2.  對統計調查結果進行細項分析前,應審慎擬定所用分組的方案,並須同時顧及從樣本獲取估計的精確程度。
  3. 應使用適當的統計方法去編製和分析數據。
  4. 一個完整的統計調查報告應包括統計調查中各方面的細節,特別是總體範圍、樣本設計、樣本規模、抽樣誤差、回應率及可引致非抽樣誤差出現的因素等。在合適的情況下,問卷的式樣亦應包括在報告內。
  5. 在發布統計調查結果時,應同時提供所用統計調查方法的細節,否則讀者無從評估這些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