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的主要發展 (1967–2012)

 

年份

主要發展

彭德  
彭德

1967

政府統計處於12月成立
  • 彭德獲委任為首任處長
  • 設有兩個執行部,包括經濟統計部和社會統計部
  • 辦公室設於德輔道中消防大廈和中國聯合銀行大廈

1968

貿易統計的編製工作電腦化

1969

遷往中環德輔道中國際大廈


 
陶建  
陶建

1970

陶建獲委任為處長
出版第一期《香港統計月刊》
康樂會成立

1971

香港政府統計文員協會成立
進行「製造業機構經濟普查」
進行「1971年香港人口及房屋普查」
發布首套由統計處編製的香港人口推算數字
政府統計師協會成立

1972

統計諮詢委員會成立
第一個外調統計組於教育署成立
透過《香港統計月刊》的統計專題文章,首次發布香港勞動人口推算數字
魏德烈 
魏德烈

1973

魏德烈獲委任為處長
出版第一份《本地生產總值估計》按年報告

1974

首次進行「工業生產按年統計調查」
建立新的消費物價指數系列(分別為甲類、乙類及恆生消費物價指數),取代修訂及一般消費物價指數系列
設置第一部可編程序電子統計計算機
總部遷往德輔道中啟德商業大廈

1975

首次進行「勞動人口統計調查」系列
設置「鍵盤直輸磁盤」設備,代替打孔機作輸入資料用途
與政府的電腦資料處理組達成新工作安排,在部門內成立一個組別,負責中小型資料處理工作

1976

進行「1976年中期戶口統計」

1977

建立「業務按季統計調查」系列,向機構單位搜集有關其業務經營狀況及對前景的看法
首次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香港統計在商業上的應用」課程
祈理富博士 
祈理富博士

1978

祈理富博士獲委任為處長
《普查及統計條例》生效
首次進行「批發、零售業及進出口貿易業、飲食業及酒店業按年統計調查」
出版第一期《香港統計年刊》
設置交互式終端系統及遙距列印系統,以連線政府中央大型電腦

1979

首次進行「罪案受害者統計調查」
政府統計處外勤統計職員及統計督導主任合併協會成立

1980

首次進行「屋宇建造、建築及地產業按年統計調查」
設立機構單位記錄庫,方便經濟統計調查抽樣
建立新的「僱傭、空缺及薪金總額按季統計調查」系列,取代以往的「僱傭統計調查」

1981

進行「1981年戶口統計」
首次進行「倉庫、通訊、財務、保險及商業服務業按年統計調查」
進行「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取代以往的「勞動人口統計調查」系列
建立「零售業銷貨額按月統計調查」系列

1982

部門協商委員會成立
建立「工業生產按季統計調查」系列,並開始編製按季工業生產指數
首次進行「運輸及有關服務按年統計調查」

1983

建立「建造工程完成量按季統計調查」系列
建立「食肆的收入及購貨額按季統計調查」系列
首次參與聯合國的國際比較方案

1984

發布首套完整以當時價格計算按經濟活動劃分的按年本地生產總值

1985

首次向傳媒發放有關翌年定期性新聞發布的詳細時間表
建立電腦化住所檔案,方便住戶統計調查抽樣
白端良博士 
白端良博士

1986

白端良博士獲委任為處長
進行「1986年中期戶口統計」
裝置首部微型電腦
香港統計學會舉辦首屆「中學生統計習作比賽」,統計處一直為其中一個贊助單位

1987

總部遷往灣仔港灣道灣仔政府綜合大樓第一座
第一階段實施協調制度用於貿易報關貨物編號
處長白端良博士在泰國公幹期間因急病去世
莫乃鏗 
莫乃鏗

1988

莫乃鏗獲委任為處長,是首位本地華人出任此職
首次發售《香港貿易統計報告》電腦輸出縮微膠片版本
首次進行「香港外發往中國加工貿易的統計調查」
設置VAX 8250小型電腦
與一間私人公司合作,製作及發售載有1981年人口普查及1986年中期戶口統計數據的唯讀光碟
設立新的機構單位記錄庫
與大東電報局合作,使用「多能電訊」公共電子郵遞服務網絡,發布社會和經濟統計資料

1989

實施磁碟報關計劃

1990

大幅提升小型電腦系統的效能
開始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作為其中一種搜集資料的方法,以助提高統計調查工作的效率
建立部門電腦的區域網絡系統
首次出版《統計與生活》教材套,為中學教師提供有關統計方法和官方統計數據的參考資料

1991

進行「1991年人口普查」
設置光學文字辨識機,用於輸入統計調查所得數據
採用「香港標準行業分類」
修訂《普查及統計條例》,加強保障個人及個別機構提供予統計調查的資料的保密性
發布首套按開支組成部分劃分的按季本地生產總值
何永煊 
何永煊

1992

何永煊獲委任為處長
全面採用「協調制度」處理進/出口報關貨物編號

1993

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搜集「綜合住戶統計調查」資料
採用電腦輔助面談訪問方式搜集「勞工收入統計調查」資料
首次進行「服務行業按季統計調查」
出版第一份《服務承諾》小冊子
首次舉辦中學生統計講座,以推廣統計認知

1994

採用電腦輔助編碼系統,處理1994/95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數據
首次進行「非製造業經營的外來投資按年統計調查」
首次進行「對外要素收益流動按年統計調查」
「貿易事宜客戶聯絡小組」成立
首次進行「顧客意見調查」
設置交互式話音回應系統,供市民查詢有關遞交進/出口報關單和貨物艙單事宜
處長代表香港出任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轄下的統計委員會主席,任期為1994年至1998年

1995

發布首套按年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公開資料守則」開始應用於統計事務上

1996

進行「1996年中期人口統計」
在互聯網上設立部門網站
部門徽號開始使用
首次進行「進口貿易保險費及運費統計調查」
計劃為香港編製完備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1997

首次發布綜合就業估計數字系列
推出進/出口報關電子資料聯通服務
與本港一間私人公司合作,推出載有香港對外貿易統計數字的唯讀光碟
首次發布製造業按季生產者價格指數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納香港簽署其「發布數據特別準則」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下,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據「一國兩制」的原則成立,政府統計處保留獨立運作的統計系統。

1998

出版第一期《服務業統計摘要》

1999

建立「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系列
建立「對外申索、負債及收益統計調查」,取代以往的「對外要索收益流動按年統計調查」
首次舉辦顧客座談會和拜訪一些主要機構及商貿協會,以爭取和保持原始數據提供者的合作
首次發布按概略項目組成的完整香港國際收支平衡表
首次發布按季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首次為傳媒從業員舉辦統計講座,以推廣統計認知

2000

首次進行「資訊科技在工商業的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統計調查」及「資訊科技的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
發布首套完整而載列經常帳和資本及金融帳詳細分項的香港國際收支平衡表
確立以「居住人口」方法來編製人口數字,更有效地反映香港人口的流動模式
推出「抱負、使命與價值取向」宣言
所有強制性統計調查已備妥問卷的電子版本,供受訪者選擇
與中國海關總署就貿易統計技術交流事宜簽署合作方案

2001

進行「2001年人口普查」,並引進數碼地圖系統和光學標記識別技術
推出網上「香港統計數據書店」

2002

首次進行「工商業創新活動按年統計調查」
發布首套詳細的離岸貿易及服務貿易統計數字
首次發布香港國際投資頭寸和香港對外債務統計數字
貿易統計數據服務中心的電腦化互動數據檢閱系統啟用
主辦國際貨幣基金的「協調有價證券投資統計調查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工作坊」
主辦「亞太區資訊科技及電訊統計技術性會議」

2003

首次以樓宇組群方式在網上發布人口普查數據
首次發布四個主要行業(即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及專業服務)的統計數字
推出「顧客窗戶計劃」,方便參與本處多項統計調查的主要公司提供原始數據
與國家統計局簽訂「合作與交流的安排」

2004

處長代表香港出任由亞洲開發銀行統籌的國際比較方案亞太區區域諮詢委員會主席/委員
馮興宏 
馮興宏

2005

馮興宏獲委任為處長
部門網站經重建後推出,不但內容更為豐富,導覽及搜尋功能更為完善,還提供多項增值服務

2006

發布首套香港的外來分支機構服務貿易統計數字
全面實施電子貨物艙單服務(除道路運輸外)
進行「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並新設「要求預約訪問服務」及「電子問卷」兩項電子化服務
推出免費下載服務,使統計數據使用者可透過互聯網免費獲取本處的統計刊物和統計表的下載版

2007

首次發布資產管理統計數字
發布首套行業集中度統計數字
首次就香港的收入分布進行全面的分析
主辦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區統計研修所的「亞洲及太平洋國家及地區統計辦事處首長管理研討會」
成功取得2013年國際統計學會「第59屆世界統計大會」的主辦權

2008

在部門網站推出「互動數據發布系統」,讓用戶取得各類的人口統計數字,以及編製個人化的統計表/圖
主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調直接投資統計調查專責小組會議」
主辦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統計研修所的「勞動人口及人力資源推算研討班」
國家統計局謝伏瞻局長到訪統計處

2009

首次進行「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
採用「香港標準行業分類2.0版」,取代「香港標準行業分類1.1版」
主辦美洲及亞太地區普查和統計局長協會的「人口普查會議」

2010

發布首套按季香港國際投資頭寸統計數字
首次進行「經濟活動按年統計調查」,取代就不同主要行業進行的個別按年經濟統計調查
首次進行「商貿服務及其他貿易活動按季統計調查」
進/出口報關單及貨物艙單電話查詢熱線交互式話音回應系統提升至數碼平台
舉辦一連串活動,與聯合國及世界各地一同慶祝2010年10月20日的首個「世界統計日」。藉以提升各界對官方統計貢獻的認識,包括統計服務、統計誠信和統計專業水平的核心價值
主辦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統計研修所的「計量及提升統計調查素質地區研討班」
歐陽方麗麗 
歐陽方麗麗

2011

歐陽方麗麗獲委任為處長
推出知識管理支援系統,支援內部員工分享知識及進行協同工作
首次發布六項優勢產業(即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的統計數字
進行「2011年人口普查」,並首次採用多模式資料搜集方法以配合不斷改變的科技環境和服務需求
統計處代表團出席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國際統計學會「第58屆世界統計大會」,並於2011年8月26日的交接儀式上,從都柏林接棒,於2013年主辦「第59屆世界統計大會」

2012

製作部門網站的流動版本,讓用戶可以在流動裝置上瀏覽最新的統計資訊
為主辦 2013年國際統計學會「第59屆世界統計大會」積極展開一連串的籌備工作
部門網站進行革新,提供新的首頁設計和簡化統計內容的編排,以期讓用戶能更快捷地瀏覽統計資訊
首次推出網上版的《統計與生活》教材套,為中學老師和同學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瀏覽有關統計方法和官方統計數據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