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的表現是香港熱門的議題,也是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地零售活動猶如城市經濟的脈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香港社會和經濟的穩健與活力氛圍。你從本地零售商購入的每一件商品,都對零售業的總銷貨價值作出貢獻。編製這些統計數據旨在就零售業的短期業務動態提供快速的指標,並反映消費者在本地零售商所售商品的消費水平和趨勢,以及他們在不同商品類別零售商的花費。
2025年7月的臨時零售業銷貨價值為297億港元,較2024年7月上升1.8%,顯示零售業表現繼續靠穩。
「零售業銷貨價值」跟「私人消費開支」的統計概念有所不同。
「零售業銷貨價值」是量度本地零售商的銷售額,當中只涉及商品銷售,而銷售對象則不單有香港居民,還會有非香港居民,例如在本地零售商店消費的訪港旅客,以及透過網上渠道購買香港零售商所售商品的海外人士。
「私人消費開支」(本地生產總值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則是一個針對香港居民的統計指標,量度香港居民作私人用途的開支,不論開支是在香港境內或是境外進行,而所包括的開支類別除了商品之外,亦包括房屋、交通、餐飲等各類服務的開支,消費渠道亦不限於零售商。事實上,香港私人消費開支有超過一半是服務開支。
換句話說,零售業銷貨價值並不是一個香港居民整體消費開支的全面指標。
若想了解更多香港居民整體消費開支趨勢,可參考私人消費開支,以及其各項細分數字。
零售業銷貨價值涵蓋傳統的實體店和網上購物銷售。隨著近年科技的進步,網上購物變得越來越方便,消費者只需點擊「加入購物車」即可購買各項商品。我們可以看到2024年的零售業銷貨價值中約8.4%是來自網上購物,而網上銷貨價值亦較2020年增長超過50%。這些數字包括本地零售商透過不同網上渠道向本地及境外人士銷售商品的金額。然而,香港居民從網上購買由境外零售商所售商品的消費並不會計算在內。
為更全面掌握本地零售業表現,所有零售商會被劃分為19個類別,讓我們更容易辨識不同商品類別零售商的相對表現。我們有時還能從中發現甚具啟發性的規律和趨勢。讓我們看看以下例子。
你或會注意到「汽車及汽車零件」類別零售商近年的銷貨價值有顯著波動。該類別的銷貨價值分別在2023年初及2024年初曾兩次上升至超過20億港元,但隨後在2025年初回落至不足10億港元。除了慣常的市場波動外,這些變動亦由於在2023年初疫後復常帶動消費意欲,以及2024年4月政府下調了電動車「一換一」計劃下的首次登記稅寬減額,刺激消費者在調整生效前購買新車。
談到電動車,我們亦不妨看看「燃料」類別零售商的銷貨價值。「燃料」類別的銷貨價值自2022年起呈持續下降的趨勢,從每月平均約10億港元下跌至2025年初的低於7億港元。部分原因可能是近年電動車日益普及並逐漸替代傳統汽油車所致。
零售業銷貨價值的變動會受到各種社會現象和經濟政策的影響,對分析經濟增長的速度具有重要價值。正如尋寶一般,透過分析不同零售商類別的統計數字的變化,可能會有一些令人意外又具啟發性的發現,這些發現又與各種社會經濟因素相互緊扣。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關資料及每月發布的最新零售業銷貨價值統計數字,可瀏覽「零售業」主題網頁。
譚兆聰
統計師
2025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