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是一項主要經濟指標,能直接反映本港居民的就業情況,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簡單來說,失業率是指「失業人口」佔總體「就業人口及失業人口」(即勞動人口)的比例。
目前(2025年2至4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4%。我們不妨探討一下有關失業率的一些現象,並分析其背後的經濟大氣候及社會經濟特徵。
要達到「零」失業率,理論上看似可能,但在現實中卻不太可能。即使在穩健的經濟環境中,人們在轉換工作或尋找新工作時,總會出現短暫的失業情況,這反映了勞動市場的流動性。此外,隨着產業結構改變和科技不斷發展,求職者的技能與職位需求之間可能出現錯配的現象,這也是造成失業的必然原因之一。
在2024年,香港居民的整體失業率為3.0%,而香港年輕人(15至29歲)的失業率達6.2%,高於其他年齡組別。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年輕人失業率較高的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經驗一般較少,求職時會面對較大的挑戰。此外,年輕求職者的財政負擔可能較小,使他們願意為尋找理想的工作而等待較長時間。
其實也不一定。
2024年,較低(初中及以下)、中等(高中)和較高(專上教育)教育程度組別的失業率大致相若,分別為3.0%、2.9%和3.0%。這反映了香港作為一個知識型經濟社會,一方面對高學歷人才有高需求,同時亦對於學歷要求較低的工作,存在勞動力緊張的情況。
2024年,香港經濟在疫情過後大致穩健復蘇,大部分行業的失業率均處於較低水平,整體維持在3.0%。受不同的社會經濟因素影響,個別行業的失業率會有差異。
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和金融、保險、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業的人力需求普遍殷切,其失業率較低,分別為1.3%和2.6%。
而建造業和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的失業率則略高於整體水平,同為4.2%。建造業可能受到工程進度放緩或新項目減少的影響,對建造工人的需求造成壓力。至於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在近年巿民和旅客消費模式轉變的挑戰下,其就業環境也受到一定影響。
圖中的行業是指失業人士之前從事的行業。
有關每月發布的就業及失業統計數字的更多資料,請瀏覽「勞動人口、就業及失業」的主題網頁。
袁耀波
統計師
2025年6月3日